鸭康
无抗 鸭康
【鸭病特点】
由于规模化养殖密度大、全群防病措施较难、极易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弧菌性肝炎、脂肪肝、黄胆肝炎。
1、1日—10日龄雏鸭垂直感染病毒性肝炎。
2、免疫抑制病普遍存在,使鸭群处于亚健康状态,3日龄注射抗体预防应激发病。
3、流感病毒的变异毒株的流行传播,感染后肝脾肿大、条纹状出血。
4、菌毒及霉菌毒素混合感染,普遍存在鸭群中,降低鸭只抗病力、伤害肝脾。
一、主要流行的鸭病
1、禽流感
2、副粘病毒
3、传染性支气管炎
4、鸭病毒性肝炎
5、禽腺病毒感染
6、呼肠孤病毒感染
7、鸭坦布苏病毒
8、鸭短喙-侏儒综合征
9、鸭传染性浆膜炎
10、鸭瘟
11、小鹅瘟
12、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三周病)
13、鸭圆环病毒感染
14、鹅痛风(星状病毒)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大舌头病)
一、流行特点
1.流行情况
该病多发生于10-30日龄左右的樱桃谷商品鸭,早的见于5日龄。
发病率在5%-20%之间,严重者达40%左右,发病鸭群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患病鸭死亡率低,出栏肉鸭体质较正常出栏肉鸭体质量轻20%-30%,严重者仅为正常体质量的50%。
同一批鸭,靠近阳面发病轻,阴面的发病重。
发病地区在我国安徽、江苏、山东、江西等省份均有发生。
2.症状
大群鸭采食、精神基本正常,10日龄左右陆续出现生长速度较慢的鸭,发病鸭排白色或黄白色稀粪。
发病鸭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向外岔开,呈八字脚。严重时瘫痪,腹泻。运动障碍,走走停停,后见蹲坐式瘫痪。后期瘫痪,倦怠,少数患鸭因无法进食而死亡。
患鸭在抓扑、屠宰过程中胫骨等易发生骨折。
典型症状:喙萎缩、舌头外伸,侏儒,胫骨短粗、骨骼脆、易骨折。
3.剖检变化
肠粘膜出血、脱落,严重的在肠道中形成肠栓。
胸腺肿大出血。
感染鸭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
肝脏:局部视野可见炎性细胞呈灶性浸润;肝细胞不同程度肿胀、变性、坏死(图1A)。
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肾小管管腔狭小或闭锁,间质血管充血、出血(图1B)。间质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和血管充血。
心脏:局部视野可见心肌纤维出现肿胀、坏死,间质轻度充血(图1C)。
胰腺:局部视野可见腺泡坏死(图1D)。
小肠:小肠上皮轻度脱落,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图1E)。
病毒 | 疾病 |
猫全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 | 全身性疾病、脑发育不全、全白细胞减少、肠炎 |
犬细小病毒1型(Canine parvovirus 1) | 温和性腹泻 |
犬细小病毒2型(Canine parvovirus 1) | 新生崽全身性疾病、肠炎、心肌炎、白细胞减少 |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 | 死产、流产、死胎、木乃伊化、不育 |
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 | 全白细胞减少、肠炎 |
貂阿留申病病毒(Aleutian mink disease virus) | 慢性免疫复合物病、脑病 |
小鼠微小病毒(Minute virus of mice) | 先天性胎儿畸形 |
大鼠病毒(Rat virus) | 先天性胎儿畸形 |
大鼠H-1病毒(H-1 virus of rats) | 先天性胎儿畸形 |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 小鹅瘟(下痢、神经表现),自然宿主鹅与番鸭 |
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 | 喘气、腹泻及胰脏坏死和出血 |
表1 动物细小病毒及所致疾病
五、防控
1.疫苗
筛选分离毒试制了组织水苗与油乳灭活疫苗,两种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2.卵黄抗体
该制剂可用于紧急免疫。
3.鸭康拌料
几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种鸭需要免疫吗?垂直传播吗?
小鹅瘟疫苗以及番鸭细小病毒疫苗对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保护率有多高?
一、鸭坦布苏病毒流行与防控
(一)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鸭均可感染,10-25日龄肉鸭和产蛋鸭易感。
蚊虫、野鸟(麻雀)在该病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多发,发病率80%,死亡率2-10%
(二)临床表现
1.雏鸭、育成鸭:以病毒性脑炎为特征
2.产蛋鸭:采食下降,粪便稀薄、变绿,体温升高,2-3d后产蛋急剧下降。
3.商品肉鸭:以瘫痪为特征,主要发生于夏季。
4.种鸭(1)突然发病,鸭群精神尚好,采食下降,粪便稀薄、变绿。(2)产蛋下降,从90%降到10—20%,死亡率不高,零星死亡。(3)个别鸭精神沉郁,流泪,喙出血
一、流行情况
鸭鹅鸡鸽子均可感染
蚊虫与空气传播
三、防控
预防:
(1)做好蚊虫、野鸟的预防。
(2)加强消毒。
(3)免疫预防,坦布苏病毒灭活苗或弱毒苗免疫
鸭坦布苏灭活疫苗(HB株)、
鸭坦布苏活疫苗(FX2010-180P 与WF100)
(4)鸭康拌料
鸭病毒性肝炎防控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小鸭(2周龄以内)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和死亡率高,其临床表现特点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特征为肝肿大和出血性斑点。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病鸭角弓反张
肝脏黄染,弥漫性出血
肾脏出血
腿部肌肉出血
病原分类及流行情况
二、防控
(1)种鸭开产前接种鸡胚化弱毒疫苗,可为2~3周内的雏鸭提供有效保护,对疫区母源抗体较低或无母源抗体的雏鸭。
(2)由于雏鸭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早期接种弱毒疫苗效果不理想。
(3)在出壳后1~3天内皮下注射卵黄抗体0.5~1ml,发病严重地区可于7~10d后再注射一次可有效防止本病发生。
(4)小鸭一旦发病,应立即注射卵黄抗体,同时投服广谱抗菌药物,防止细菌继发感染,补充电解多维,可迅速制止死亡。
(5)鸭康拌料
禽腺病毒也可以感染鸭、番鸭
鹅痛风(2017年)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分析
中兽医理论认为鸭病毒性肝炎是外界湿热疫毒之邪在机体正气不足时作用于机体的结果。正气是畜禽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康复能力,是以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的自身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功能。邪气和正气相对,是指一切致病因素,以六淫、疫病、内伤为基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就是正气和邪气不断斗争的结果,正邪斗争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
肝具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关系到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入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气舒畅条达,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度。
中兽医认为雏鸭脾气常不足,消化功能不足,但食欲旺盛,导致食物消化不充分,易患肠炎、腹泻等病,且肝常有余,患病后易于传里化热,常引起肝风内动,从而导致鸭患肝炎等病。其他脏腑有病,也往往会造成更易感染病毒性肝炎。肝炎发生后导致肝疏泄功能异常,进一步导致脾气虚弱和心气不足,不能主持血液循环周流各径,濡润滋养脏腑,重者造成死亡。因此病毒性肝炎是在机体正气不足之时,湿热疫毒侵入机体,初起蕴结中焦,脾失健运,湿邪困脾,脾气不运,湿热交蒸肝胆,肝失疏泄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脉络失和,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双足抽动,头向背弯为惊厥之症状,乃温病热邪亢盛、肝火风火相煽而引起。因此中药方剂的组方应以清热解毒,保肝利胆为基本原则。

- 关注 奥菲动物药业 -